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才交流中心2025年产才融合应用场景典型案例评选结果揭晓,我校的“工业人工智能”场景成功入选。这一成果标志着学校在产教融合、智能制造与新一代信息技术人才培养领域的实践获得国家层面广泛认可,彰显了学校在服务区域产业升级与人才赋能方面的突出成效。
作为深耕智能制造领域的院校,我校在此基础上探索形成了产才协同发展的特色“沈工模式”,构建起“政—校—企—研”四位一体协同运营机制。学校积极链接产业资源,与华为、美的、库卡、西门子等头部企业合作共建19个现代产业学院,同步打造24个数智赋能高水平实践教学中心及302个实验室,形成覆盖智能制造全流程的教学、实践与研发一体化平台。
在人才培养环节,学校创新采用“双导师制”“订单班”“微专业”等模式,将人工智能、工业机器人、数字孪生、MES/ERP系统集成等前沿技术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同时,搭建集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政策咨询于一体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融合运营,推动科研设备、数据资源与人才资源的开放共享。
凭借这套完善的产才融合体系,我校近年来为智能制造及相关领域输送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毕业生就业质量显著提升,用人单位满意度超96%,有力支撑了“一带一路”重点战略区域和区域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其创新实践不仅有效破解了智能制造领域IT与OT融合难、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中小企业转型协同不足等行业痛点,更切实提升了学生的工业化素养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起“产业赋能人才成长,人才驱动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未来,我校将继续以“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四链融合为引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改革,为推动智能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坚实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为实现制造强国战略目标贡献更多“沈工力量”。
(撰稿/教务处 图片/教务处 校对/张倩 审核/曲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