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由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承办的辽宁省首批专精特新企业培育赋能项目在我校启动。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彭义、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冯旭、我校校长李康举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全省206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代表参会,共同开启企业培育赋能新篇章。
彭义在致辞中强调,专精特新企业是辽宁工业“压舱石”的毛细血管,更是激活区域创新生态的关键变量。目前,辽宁省拥有国家级小巨人企业206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2033家。此次项目将以“财政资金引导+国家级智库赋能”模式,聚焦人才培训、质量提升、管理优化三大领域,为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首批服务将覆盖全部国家级“小巨人”企业。
冯旭详细介绍了项目实施路径。在人才培训方面,将开设三期实战班(沈阳2期/杭州1期),分别于9月、10月、11月,聚焦合规管理、创新发展、精益制造等主题,引入华为、美的等企业案例教学;在质量升级方面,依托工信部《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能力评估规范》开放免费自评平台,筛选20家企业深度诊断;在资源对接方面,联动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网(覆盖全国1800家服务机构),提供政策匹配、专利检索等12类免费服务,辽宁企业可通过平台实时获取国家级智库支持。
李康举现场展示学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沈阳工学院已与华为、美的、西门子等19家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搭建起覆盖现代制造业生产全流程的教学平台。该平台聚焦根技术学习、工具应用、生产制造、运维管理四个关键环节,全方位培养既熟悉现代制造业架构流程,又精通前沿生产技术,且擅长运用数字化工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学校以产业学院为依托,创新构建“六共五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特色课程,通过“订单式”“定制化”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订单班学生供不应求,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学校积极拓展国际合作,着力培养“专业+语言”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为“一带一路”建设输送了大批优秀力量。学校免费开放英、日、俄、西语培训,年培养“技术+语言”复合人才超2000人。“企业转型痛点,就是我们教学的起点!”校企联合开发的《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实践》教材已入选“十四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
启动仪式上,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围绕人才培训和管理诊断进行宣贯,广州赛宝认证中心服务有限公司围绕质量诊断进行宣贯。据悉,此次培育赋能项目核心任务包含人才培训、质量诊断、管理诊断三大板块,将遵循“企业自愿、政府引导、需求牵引、服务为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原则,通过三项业务协同、数据互通,精准识别企业发展瓶颈与痛点,形成“诊断发现问题—培训输入方法—赋能落地改进”的服务机制,助力专精特新企业系统性提升核心能力。其中,培训内容涵盖科学理论、形势政策、经营管理新发展等方面,采用理论讲授、案例教学、专题研讨、企业参访等模式,邀请高校学者、政策专家及行业领军企业代表组成师资团队,从多维度开展授课。
(撰稿/培训学院 图片/李若淇 孟师彤 葛骐嘉 校对/张倩 审核/曲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