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至17日,2025山东省民办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暑期论坛在燕子山庄会议中心举办。我校校长李康举受邀参会,并以《数智时代背景下民办院校教育改革的探究》为题作专题报告,系统分享了学校在数智时代的发展策略、育人成果及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的创新实践,引发广泛关注。
报告中,李康举围绕当前形势变化对民办高校的影响、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成效、教育数字化转型思考与实践三个方面展开阐述。他指出,当前全球正经历一场由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5G、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重塑了产业格局,更对教育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适应数智时代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全球教育界的共同课题,民办高校更应快速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
打造拥有过硬实践能力、掌握企业先进技术的师资队伍,是破局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合作的核心。董事长王兆宝高度重视数字化师资培训,在全校广泛开展数字化师资培训。学校充分利用华为、美的等企业的优越资源以及共同打造的高端实践教学中心,引入企业专家和工程师授课,带来企业最前沿的技术,为教师提供支持数字技能发展的专业学习,不遗余力把教师培养成符合现代化数字产业需求的高水平教师。全校教师积极响应董事长王兆宝的号召,积极投入到培训中去,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共同推动学校数字化转型,学校处处涌动着学习热潮。
在教育教学方面,学校将企业的真实环境引入实际教学场景,构建了“实景、实战、实训”三位一体的全新教学模式,通过校企联合开发应用型教材、实践指导书及项目研究,实现了专业课程与产业需求的无缝衔接。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创新型地采用“企业专家+校内教师”联合授课的模式,让学生在扎实的理论学习基础上,无缝对接行业前沿的实践知识。
在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方面,我校通过整合校企资源优势,学校与华为、美的、罗克韦尔自动化、华中数控、库卡、浪潮等国内外头部企业深度合作,已建成19个现代产业学院,包括华为-沈工现代产业学院、沈工-美的数字灯塔学院、浪潮工业互联网学院联合创新中心、库卡授权工业机器人学院等,同时配套建设24个校内实践教学中心和303个实验室,搭建起覆盖现代制造业生产全流程的教学平台。该平台聚焦根技术学习、工具应用、生产制造、运维管理四个关键环节,全方位培养既熟悉现代制造业架构流程,又精通前沿生产技术,且擅长运用数字化工具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
依托产业学院,学校创新打造“六共五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校企双方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特色课程,通过“订单式”“定制化”培养模式精准对接企业需求,订单班学生供不应求,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就业。学校还成立现代产业学院理事会,推动校政行企多主体参与决策,形成育人合力。
面对数智时代浪潮,我校积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管理方式从“to B ”向“to C”转变。学校与华为合作,深化AI+教育,AI赋能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管理。充分发挥华为在AI、云计算等方面的优势,利用华为的ICT技术课程体系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和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校园本地部署deepseek专注教育场景,在学术专业性和使用功能性具备较大优势。模型基于学校人才培养、课程资料、研究报告等资源满足师生需求,在校内APP中嵌入deepseek模块,运用华为昇腾服务器模型训练优化算力。实现学生自主学习、智能答疑、精准评估。
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现代产业学院、订单班等方式将企业需求融合到人才培养全过程,毕业生质量显著提升,就业“双向选择”更有竞争力、“定向输送”更有针对性,实现从校园到职场无缝衔接,为学生就业铺就了广阔道路,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
随着校企合作成果逐渐显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显著提升。在2025软科中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中,学校在就业支持模块强势跻身满意度Top20.今年,我校的招生工作取得优异成绩,理工科专业为此持续提升,生源质量持续向好。以辽宁省为例,近5年辽宁本科物理组生源质量持续提高,19个专业录取最低分有提升。充分彰显了学校办学实力与特色获得社会和考生的高度认可。
此次论坛分享,集中展现了我校以华为-沈工现代产业学院为模板,联合头部企业共育人才的发展策略,彰显了数智赋能下学校在教育改革中的坚定方向与实践成果。
(撰稿/党委宣传部 图片/党委宣传部 校对/张倩 审核/曲艺)
